脊尾白虾和梭子蟹混养模式

 
    近年来,脊尾白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已成为沿海地区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与模式。东台市在滩涂围垦垦区内进行脊尾白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面积达2.5-3万亩。经过几年的养殖实践和摸索,养殖技术已趋于成熟,东台市渔业科技示范户平均亩产脊尾白虾近250kg左右,三疣梭子蟹30kg左右。对其养殖经验探讨总结以下几点:
    1.池塘的构建
    (1)池塘结构池塘底质为泥沙质,泥沙比约为4 : 6,池塘面积为20亩左右,长方形、东西向,长宽比约为2~3 : 1,池深1.5~2m(含环沟);环沟呈田形,沟宽2~3m,深1.5~2.5 m。
    (2)配套设施按照0.3~0.5 kw/亩配置增氧机。
    2.放养前准备
在池埂边及平台的高处,适量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在平台上放置陶罐、竹枝等隐蔽物。
    3.苗种投放
    5月上、中旬,在池塘中投放200~400g/只的本海区三疣梭子蟹健康亲蟹,卵粒饱满、活力好,每亩投放成熟种蟹1~2只。经过20~30d培育,控制Ⅰ~Ⅲ期稚蟹密度为8000~12000只/亩。
    三疣梭子蟹养殖前期不要混养脊尾白虾。一是近几年虾类病害较多,脊尾白虾过早进入池塘养殖,不仅易发生虾病,而且往往会感染三疣梭子蟹,造成6~8月虾病、蟹病同时爆发;二是先放养的脊尾白虾在幼蟹脱壳时会残杀蟹类;三是脊尾白虾生长周期短,高温季节生长发育迅速,商品虾个体小,死亡快,往往在春节销售高峰来临之前就自然消亡。
7月中下旬,选择体长5 cm以上、体重3.3 g/尾以上的自然水域生长的脊尾白虾亲虾,卵粒呈淡黄色或桔黄色,每亩投种虾3~ 8kg。
    4.饲料投喂
    10月份前投喂粗蛋白质含量40%左右的颗粒饲料,每天上午8~9点、下午5~6点各投喂一次,投喂数量以梭子蟹吃饱、吃尽为原则。10月份以后投喂洗净、切碎的杂鱼或经粉碎的淡水螺蛳,大约到11月底,蟹黄饱满、蟹已停食时再停喂。脊尾白虾停食时间迟于梭子蟹,虾产量高的池塘在水温6~8℃时仍需少量投喂。
    5.水质管理
    视水质情况添换水。适量使用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和底质改良剂,定期(通常15 d)进行水体消毒,杀灭病原体,控制其传播途径。同时利用适量贝类(大沽全海笋)和水生植物辅助净化水质,促进池塘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适时开增氧机。投喂药饵(饵料中拌入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免疫多糖、六黄抗病毒多糖液等),增强养殖群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放养适量肉食性鱼类——河鲀、黑鲷(通常10~15条/亩,100g/条)与瘦弱虾、蟹形成饵料竞争和捕食关系,促使养殖群体增强活力,提高抵抗力。
    6.病害控制
    (1)白斑综合症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
    该病是危害梭子蟹、脊尾白虾的主要病害,目前对该病尚无良药可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
    ①适当推迟种虾放养时间,控制放种量,缩短脊尾白虾养殖时间,减少发病机会。实践表明,7月上中旬投放种虾,对虾的养成规格没有大的影响,但能大幅度减少病害。
    ②7~9月病害高发期,每半个月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氧化氯0.3克溶化全池泼洒一次。
    ③不进发病池塘排出的水,投喂优质颗粒饲料,不投喂变质的动物性饲料。
    (2)弧菌病,当地俗称“倒毛”。
    病原:哈氏弧菌、溶藻弧菌等,也有其他细菌感染造成继发性的弧菌感染。
    症状;脊尾白虾的须朝后在水里张开,俗称“倒毛虾”。病虾浮于水面缓慢有动,手轻划水面,无反应;病虾体表发红或肌肉发白,有的甚至出现溃疡;虾先开始死亡后,梭子蟹才开始死亡;死亡量一般不大,每天都死,而且持续时间长。
防治措施:倒毛虾常见的为细菌感染,一般水质底质恶化导致,主要工作就是调水改底,使用江海3号或者专门杀弧菌的药物(弧菌清)进行除菌,内服护肝健肠解毒液,外泼维生素C以提高虾合蟹的免疫力。四到五天情况可改善,但病情重的虾蟹依然会死亡。
    (3)肝胰脏病变
    症状:病虾肝胰脏颜色变淡、萎缩,虾吃食下降或者不吃食,病虾游动缓慢,活力差。
    防治措施:虾种开始吃饲料之后,拌饵投喂龙胆保肝解毒液和应激VCE以及免疫酵母金维,连用3天,每月2到3次,停用其他杀虫和杀菌药。治疗时可适当延长用药周期到5-7天,适当加量。
    (4)应激性疾病
    症状: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脊尾白虾或梭子蟹吃食情况差,活力差,又没有检测出其他病状
防治措施:内服免疫酵母金维,外泼应激泼洒VC或者中药免疫应激灵,可有效缓解和治疗该症状。
    7.优化雌雄蟹比例
    一般在7月20日至8月期间,捕除雄蟹,控制雌雄比例约为5 : 1。
 

闽ICP备17016981号-1